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0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时间:2011-06-30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0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长伊欣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实施“三大战略”和“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 十五”期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亿元,年均递增16%。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6.88亿元,年均递增 23.5%;农村经济总收入65.4亿元,年均递增17.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 3.7倍和1.5倍。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水耗年均下降3%。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全面落实区域功能定位,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决定,明确了今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与市科委合作在我区建立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举办首届北京生态修复国内研讨会和生态建设国际论坛。五年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58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6.6万亩,中幼林抚育30万亩。到200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78%,比“九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实施永定河门头沟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保护了水源湿地。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十五”期间,区政府用于农业项目投入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实施水利富民综合开发等农业项目,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土地整理1.4万亩。落实221行动计划,按照“一区六带”产业布局,恢复和培育了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完成114个村260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36个村27万平方米街坊路建设试点按期完工。旧村改造进展顺利。搬迁安置险村险户664户。投资3500万元,缓解了 101个村4.6万人饮水困难。斋堂、潭柘寺小城镇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大了108、109国道两侧和景区周边及村镇环境整治力度,27个行政村达到市级卫生村标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落实“三补一免”政策。建立生态林补偿机制。为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补缴社会保险,妥善解决了征地中一些遗留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区政府统筹安排,克服各种困难,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4倍,投资规模和建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编制了《门城新城总体规划》和12项控制性规划。完成莲花池西路、三石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和水、电、通讯综合管网建设工程,累计拆迁20.49万平方米。建成110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水担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新改建葡萄嘴公园、滨河世纪广场等11片城市绿地。创建花园式单位80家。新增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创建国家卫生区,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子沟等4条排洪沟,清理了一些“ 脏乱差”卫生死角,40个单位和社区达到市级卫生标准。新建和改造一批标准化公厕、垃圾消纳、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到 40%。下大力量治理大气污染,2005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1.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城市管理得到加强。进一步理顺了街道办事处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了街道办事处职能。推行“社区分类、居民分层”管理模式,创建了一批特色和精品社区。治理“街头顽疾”,加强户外广告管理,严厉查处破坏绿地和公共设施行为。2005年依法拆除违法建设4.4万平方米,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

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十五”期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关闭和调整了82%的煤矿和64%的非煤矿山企业,39家砂石企业全部关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种养业。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造。盘活利用石龙经济开发区土地资源,整合闲置资产,扩大对外招商,吸引了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区发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2005年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2倍和2.2倍。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措施,推广使用节能和节水设备,新建一批雨洪利用示范工程。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搭建了国有资产运营框架,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考核等各项制度。完成国有控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区级行政机关全部实行“零余额 ”单一帐户管理。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政府投资项目基本实行“代建制”。目标管理和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拓宽政务公开的领域和范围。在全区59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并不断向农村、社区延伸。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连续19年保持法定增长。完善贫困生就读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校校通”目标,建成覆盖全区的远程教育基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升,五年累计完成科技项目84项。成功战胜“非典”疫情,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完成专用诊室、留观室等16所传染病诊疗设施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农村卫生院、卫生服务站和标准化农村卫生室,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95%。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戒台寺等文物抢险修缮工程。爨底下村、灵水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妙峰山庙会、太平鼓、京西古幡乐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五年累计建成10个基层图书配送中心,为60个基层文化室配备文化设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增全民健身工程198处。举办两届北京国际百公里山地纵走大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北京市“两个转变”验收。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以创建首都文明区为载体,开展“礼仪北京、人文奥运” 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潭柘寺镇、永定镇冯村、区光荣院、邮政局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连续三届被评为“北京市双拥模范区”。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成立门头沟区应急委员会,制定门头沟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完成安全生产基础数据调查和重大危险源普查。强化爆炸物品、交通等安全管理,排查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盗采煤炭和砂石资源行为。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大食品市场监管力度。做好消防和森林防火工作,荣获“全国护林防火先进区”称号。认真落实《信访条例》,规范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实行区、镇、村三级领导接访“三延伸”制度。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社会环境秩序百日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廉政建设。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2005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90件,政协委员提案152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取得实效。顺利完成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四五”普法成绩显著,基层法律服务和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深入。圆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启动1%人口抽样调查,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深入贯彻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十公开、十不准”制度,全面推行“阳光工程”。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标准和程序。强化对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教育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建立防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联动机制和预警系统。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及营利性事业单位脱钩工作。规范公务员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行政投诉中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

坚持为民办实事,城乡人民生活提高到新水平。2005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6元,年均递增13.5%;农民人均纯收入7556元,年均递增13.5%,分别比“九五”期末净增7526.7元和3553.6元。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五年累计开发置换社区就业岗位2.1万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98%。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妥善解决了退养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2%。建成一批新型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7平方米。五年累计为民办实事237件,解决了一些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各位代表,回顾“十五”时期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工作基础上,全区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向给予区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官兵和中央、市属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门头沟区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与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差距较大,生态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形势严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情况报告

各位代表,提交本次人代会审议的《规划纲要》(草案),是根据《中共门头沟区委关于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经过一年的调研和酝酿讨论形成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编制领导小组,以区政府目标管理任务书的形式下达了规划编制任务,聘请了有关方面专家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就《规划纲要》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真吸取了专家、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就《规划纲要》(草案)重点汇报两个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现代化生态山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到2010年全区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指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万元GDP 能耗和水耗均下降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以上。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5‰以内。全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

—2008年全区整体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标准。2010年全区60%的村(镇)和社区(街道)达到国家生态区考核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81.7%。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70%以上。

(二)《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与以往五年计划相比,《规划纲要》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的要求,是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1.《规划纲要》指标体系更加全面。从注重经济指标,到全面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城乡面貌、生态建设、人民生活品质等综合性指标。

2.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规划纲要》将空间布局划分为门城新城核心区、门城新城辐射区、生态涵养建设区。提出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施生态涵养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从合理调整村镇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部署了新农村建设任务,力争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取得明显进步。

4.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规划纲要》从促进科技进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任务。强调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规划纲要》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同时提出要充分利用首都优势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的工作部署,抓住“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加快实施和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带来的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快改革开放、优化环境,着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编制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三年发展规划,制定门城新城核心区、门城新城辐射区、生态涵养建设区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山区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废旧矿山等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及永定地区砂石坑治理一期工程。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分步实施永定河门头沟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做好采空区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调查。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控制大气污染第十二阶段各项措施,加强交通环境、水环境、噪声等综合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治理施工扬尘污染,严格控制道路遗撒,推进“黄土不露天”工程。认真贯彻国家清洁生产条例,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编制全区供暖规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联片供暖,降低煤烟型污染,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62%以上。

(二)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为驻区中央、市属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充分运用第一次经济普查成果,挖掘各种优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占各类产业比重增长1.5%-2%的目标。加大市场整治力度,规范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实施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旅游发展规划,鼓励支持企业投资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开拓旅游高端市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好旅游资源,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制定石龙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推进开发区向综合性园区发展。落实关闭和调整煤矿和非煤矿山实施方案。加强对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管理,严格控制开采规模,力争资源型企业增加值下降10%-1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抓好再生资源利用试点。制定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政府机构用能定额考核。实行用水和节水指标管理,广泛应用节水工艺、设备和器具。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制定重点行业资源消耗管理办法,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水耗均下降3%。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产业调整等14项农业项目。落实221行动计划,按照林果业“一区六带”发展格局,新建标准化果品基地5000亩。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抓好优质食用菌、黄芩饮品等示范工程,搞好庭院观光型蔬菜种植试点,扩大养鸡、养蜂规模。完成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4000亩,建设节水灌溉农田3100亩。鼓励养鸡、养蜂等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年内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次。落实粮食、良种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完善生态林补偿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休闲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双大路等一批山区道路工程。解决36个村2.2万人安全饮用水困难。搬迁安置险村险户370户。启动农村低收入家庭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建设6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完成40万平方米街坊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公厕,改造农村户厕 2000户。鼓励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新模式,加快垃圾集中处理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稳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明晰企业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准备工作。研究建立新型兽医管理体制。

(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门城新城总体规划,完善水电气热等各类专项规划。抓好道路及供水、供电等32项重点工程建设,启动108国道改线工程,完成门支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和综合管网建设工程,逐步形成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廉租住房政策,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加快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工作进程。坚持依法、文明、阳光拆迁,在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加快拆迁进度。

狠抓城市环境建设。实施大峪南路等道路绿化项目,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15家。按照国家卫生区的标准和要求,改造部分老旧社区小市政道路及地下污水管道。新建和改造一批标准化公厕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环保型粪便处理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45%和50%。

加强城市管理。成立2008年环境建设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环境景观、市政设施建设和综合整治。制定迎奥运倒排期计划,完成8类环境整治项目。集中力量拆除在街旁和宅旁搭建的违法建设,年内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万平方米。抓好绿化美化工作,管护好城市绿地。加大市容环境、户外广告、公共设施管理力度,依法取缔占路经营,治理整顿集贸市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在门城新城建成区内逐步实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整顿交通秩序,完成道路综合监控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努力创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做好新纳入监管范围的脱钩企业管理工作。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事业单位资产纳入财政监管范围,逐步建立起合理使用和调整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北京市实施意见。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全部实行“代建制”。健全重大项目审计监督和稽查制度,完善基本建设和市政工程“代建办”职能,加强对镇街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许经营实施办法。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完善考评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标准和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推进国库管理体制改革,将“ 零余额”单一帐户管理试点扩大到二级预算单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研究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多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形式。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街道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监督等职能部门进社区,实现街道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与民主自治管理有机结合,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并推行“社区分类、居民分层”管理模式。深化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镇政府职能、改革镇财政体制、完善工作考评等方面,使镇政府工作逐步转移到创造发展环境、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指导村民自治上来。

(六)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镇街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发挥远程教育基地作用,将就业培训延伸到村镇。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建立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各项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推广非全日制、季节工、短期工等弹性就业方式,年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支持社区、村镇开展帮老、助残、助困活动。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年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农业人口总数的75%以上。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完善公共教育体系,落实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抓好合作办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对城乡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补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助、卫生执法监督和卫生信息体系。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有所突破。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改扩建3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对村镇医务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和引导区级医院医护人员到农村服务。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力争创建20个市级卫生社区、32个市级卫生村,年内争取通过国家卫生区验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52个村级文化室配备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完成戒台寺综合抢险工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支持工青妇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巩固首都文明区创建成果。紧紧围绕人文奥运任务,结合《首都市民文明公约》颁布10周年,建立健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贯彻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我区山区学校时做出的“立志、成才、报国”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创新抚恤优待、退役士兵安置、军休服务管理机制,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落实安全监管网络,加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煤炭和砂石行为,做好道路交通、消防、森林防火等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结合、覆盖面广、打击精确、防范有效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创安和平安创建活动,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力度,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健全信访反馈与政策实施联动机制,落实矛盾排查调处责任制,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市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折子工程。适度调整社区规模。继续抓好特色社区和精品社区创建活动。依法搞好第六届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为重点,完善村民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高质量完成5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取决于发展环境。而转变政府职能,又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哪怕是一分一毫,效率提高一分一毫,管理加强一分一毫,基础数据准确一分一毫,都将促进生产力提高。今年,我们要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要靠创新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靠创新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靠创新做出新的业绩。

继续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认真听取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广泛征集人民建议,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专家咨询、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问责制,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推进全程办事代理制,规范办理事项、优化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整合信息网络资源。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目标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区委提出的工作要求,把握新形势,谋划新发展,为确保完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努力奋斗!